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。

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

 
 
 
 
 
 
王建男:一蓑风雪极地行

7年,16次,3万张照片,百万字札记;一个普通的中国人,用镜头注视北极,以双脚丈量北极,将后半生交付北极,站向极点,眺望人类,反观中国——

真正的北极,应该是绝大多数中国人的盲点。无论世界如何“大同”,北极的物种、人类与社会始终具有神秘的地域色彩与族裔特质。一个中国人,用影像与文字注视北极的同时,也在东方语境下解构北极与中国之间的千丝万缕——这是王建男行走北极的线路与思路。

用平民交通工具与大众摄影器材,王建男7年16次深入北极人文圈,足迹遍布圈内8个国家的100处人居点与生态区,无数次冲撞自然,深入最普通的村落,捕捉最平凡的神情,架构并丰满他的“真北极”观,行走出一条极具辨识色彩的北极路径,也将无数不可能变为可能。

“100年后,尽管这一切早已湮灭,希望会有人知道,曾有一个中国人来过,为那时、那地的那些北极人留下了什么。”

《生命北极——王建男环北极摄影考察(16回合)作品展》,将在中国摄影史上写下第一个风雪求索的极地行者。

哈尔滨新闻网记者 王坤

如果用3万张照片拼成一部电影,王建男愿意用这样一幅画面作为影片第一个镜头:望不见天际的苍茫雪原上,一个黑点缓缓向前移动,留下一串深深浅浅的足印。寒风凛清冽,时疾时缓;天空如海,不知深浅。

镜头中的王建男,为了找到更好的角度抓拍目标,背上两台相机,在没过双膝的积雪中走出足足一公里。突然,不见了!

他奋力仰起头,静止在沼泽般的雪地里。这时,只要被雪擎住的身体稍微挣扎一下,就会在溺水般的恐惧中继续下沉。犹豫了几秒钟,王建男蜷起身体,侧身用力一滚,终于挣扎出雪面。然后,继续行走。

“爬上坡我才知道,那个地方什么也拍不到。”一张张照片背后,王建男的七年北极往事历历在目,“人生就像一场充满不确定的极地旅行。经历九死一生才得到的东西,往往可能什么都不是。人生注定不断碰壁,常常看不清终点。但只要坚持向前走,目标终归会越来越近。”

 ·孤行的猎手

或许预感到死亡的来临,麝香牛停下脚步,注视着百米外的因纽特猎手。猎手举起枪,瞄准了放弃求生的猎物。在他身后,另一个人屏住呼吸,端起“武器”——一部相机。

2005年,温哥华夏日的午后。网上的一个帖子闯入王建男的视线:几个年轻人从加拿大育空地区一路自驾到北冰洋,途经雪山,追逐北极光,被酋长热情接待,还吃到了鲸肉。

此前,王建男一直认为北极是一片遥远的世外净土。如今,神秘的北极却分明被推到自己眼前。“咱们也去看看!”那一年,王建男55岁,妻子51岁,两人搭飞机一站一站,到达北冰洋边的塔克图亚克图克。

与很多拥有“因纽特情结”的摄影家一样,王建男的首次北极之行幸运地遇到了因纽特人。但眼前的场景实在与他心中的北极大相径庭:那些印象里被叫作“爱斯基摩”的人们,不是应该在天寒地冻中穿皮衣、吃生肉、住雪屋吗?而地处北纬69°的塔克图亚克图克,因纽特村落里的房子内温暖如春,窗外停放着进口汽车与雪地摩托;戴棒球帽、穿格子衬衫的当地向导罗杰,竟是这里的酋长!

 “我们这里,夏天最高气温29℃!”这是王建男第一次触碰北极,作为一个与北极毫无地理关联的东方客,走着走着,严重发觉历史教科书上的文字难以清晰。

这决定性的7天北极初行,检验了北极夫妇的生存能力,也从此改变了他们的人生轨迹。

王建男做过摄影记者,曾任哈尔滨日报社与华夏时报社的社长、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副会长等职,主持组建了国内首家企业性质的报业集团——哈尔滨日报报业集团;他是第一个在联合国总部演讲报业改革的中国报人,在纽约世贸大厦举办过个人新闻摄影展……2001年,51岁的王建男辞去哈报集团社长职务,4年后去了加拿大,做了加拿大第一家华语网络电视台。

“我还要去北极!”

年逾半百的夫妇,最初的北极游历本是随心所欲。两三次之后,王建男却明确了他的“环北极摄影考察”使命,一如当年那个端起相机冲向突发现场的摄影记者,他的北极“狩猎”目标十分明确:以联合国发展署确认的北极原住民居住区划分,一路向北,用纪录摄影的方式寻找人与生命。

尽管主要以原住民聚落为考察目标,只探秘、不探险,但王建男最终还是成了探险者。无论穿越相隔几百公里的村镇,还是途经几千平方公里的无人区,两人既不用卫星电话,也不用SUV,只租了辆最低廉的小排量轿车,一路追赶麝香牛,寻找驯鹿群,朝着北极光拼命奔跑,无数次翻进雪坑或水坑,无数次与死神擦肩……

北极更多地方难以轻易如愿抵达。王建男要求自己的考察要有目的、有系统、有方式,有结果。他用记者的方式向每个目的地发邮件,附上详细的采访提纲。尽管7年间的邮件回复率只有15%,求助信往往石沉大海。

为拉近与原住民的距离,北极夫妇选择用原住民的交通工具丈量这片神秘土地:住过民居,睡过墙壁布满雪霜、四处透风的飘摇小木屋,甚至突破了纵横1200公里的“大巴之旅”。王建男曾无数次孤身嵌入苍茫天地一线间,也曾用他的“武器”相机捕捉到猎物死在因纽特人枪下的全过程。他目睹了庞然大物变成肉饼,也亲手触碰到为了生存所必须面对的血腥。

7年,16次,100个人居点与生态区,3万张纪录摄影,百万字札记,年逾半百——所有元素叠加的这场跌宕起伏的心路历程里,这种近乎偏执的记者本色,使王建男的环北极考察注定成了孤独的旅行。他决心以真实严谨的纪录摄影方式,为21世纪初叶的北极修志,打造一本摄影版“北极生态白皮书”。他为他的“真北极”观寄托了厚重的责任与使命。“5年,10年,乃至更久,我都会继续走下去,向北,向北,再向北。”

5年前,王建男卖掉了苦心经营的网络电视台。北冰洋边,他与妻子展开了亲手缝制的五星红旗。

·如此喜悦,如此忧伤,如此丰富

《国家地理》杂志旗下的一个美国探险家用餐布盖住脸,对王建男说:“白茫茫一片,什么也没有,这就是极点。”几年后,王建男的3万张北极照片里,自然的喧嚣,内心的呢喃,灵魂拨节的声音,构成了北极影像中最真实的段落——如此喜悦,如此忧伤,如此丰富。

像那个年代很多学过艺术的人一样,王建男从事过不同职业,行走过不同地方,终又回到艺术中去。在北极的日子里,他的内心曾无数次被因纽特人的绘画艺术作品击中。那些神秘而悠远的符号,倾诉着古老而灿烂的因纽特传说。生存与劳动文明的元素如此丰富、博大、淳朴,令王建男一见钟情。

正因如此,王建男不想成为北极的盲从者。在对北极人文、物种、地貌、天象的纪录摄影中,王建男忠于直观与微观镜头下的生命,也将更多镜头对准了原住民。

为实现更深入的采访,王建男挖空心思要走进土著人的家庭。本是挑战禁忌,北极夫妇却渐渐摸到很多门路。他们学会了给当地政府或官方旅游局写信求助,成功后还带着中国礼物回访。由于沟通方式很好接了地气,他们不断获得成功,还采访到不少高官和企业家。这也使王建男在解读北极中的所触、所感、所思,更为深刻与多维。

当太阳重新回到北回归线,北极夫妇便潜入土著人的迎春庆典活动地。伊努维克“麝鼠节”的因纽特主持人如此开场:“我们的活动正受到来自全世界的关注,欢迎来自中国的Seven!”Seven跳上台,跟因纽特人一起振臂欢呼……

为了寻找保留传统生活服饰的萨米人,北极夫妇曾在夏季与冬季两次辗转跑到遥远的挪威小镇,终于在冬季庆典中如愿拍到了灿烂的萨米传统民族文化……

王建男的北极影像记录,从某种程度上说,带有抢救主义色彩。于是,在他色彩斑斓的画面中,既有浩瀚的天野和狂奔的野兽,又有节日的喧嚣与雪夜的寂静,还有不同肤色与轮廓,或狡黠、或迷茫、或安静微笑的脸。王建男试图让它们对话、沉思、争辩,试图让沉默的声音随无数次快门咆哮出来。

无形的哀鸣、英雄的沉默、心底的悸动、暗哑的死亡,王建男的镜头,更多对准了北极原住民面对生存的态度与选择。透过带有温度的镜头,那些出神的、悠远的、泛灵的、隐秘的声音,如此喜悦,如此悲伤,如此丰富。

回到哈尔滨,在筹备第一场环北极考察摄影展的过程里,王建男将3万张照片一一整理。他要透过这个窗口郑重地表达与分享他的声音,人们也一定会从他努力打开的这扇窗中,找到瞬间击中自己内心的声音。

·冷暖自知

北极变暖是不可逆的趋势性恶化还是周期性轮回?气候变化带来的北极“新淘金热”面前,中国人可能成为什么角色?时代的烙印再次出现在这个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里。

北极冷吗?

气候几乎是所有人好奇的北极问题。但另一个问题令王建男更难回答:北极究竟是否在变暖?

“冰川后退”,王建男的第一反应是气候变暖。而在此后多地观察并查阅大量资料后,他印证了这样一种声音:冰川后退与气候变化关系不大。前进—扩展—崩解—缩回,这是冰川自身有规律的周期性运动。由于周期长达几百年,才让人联想到气候变暖。

博大的北极神秘莫测,气候变化下的北极资源开发更是变化重重。地质学家估计,北极煤炭总储量约1万亿吨,超过全世界已探明煤炭总量。15世纪末航海时代开始,“圈地”与“淘金”便在北极前赴后继。如今,冰融雪化,资源争夺也进入白热化——这便是王建男眼中地地道道的“新淘金时代”。

在行走北极的过程里,他始终坚持认为,如何在北极资源开发中合法而又不失时机地占有一席之地,是中国经济乃至政治层面必须思考的问题。考察中,王建男也看到了中国央企的北极动作。中海油以60%的股权收购加拿大育空地区的北十字星公司,该公司获得了15个勘探许可证。尽管这起并购案只是中海油若干海外并购案中一个小案子,但在王建男看来,意义将更加深远。

去年10月,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在北极研讨会上建议启动北极商业航道准备工作。航道一旦开通,将可能形成一个囊括俄、北美、欧洲、东亚的“环北极经济圈”,中国将可能拥有多渠道进口运输线,北极的丰富资源将缓解中国对能源的巨大需求。“北极‘圈地’还在进行,好多机会正敞着口。”王建男说:“北极之于中国,冷暖自知。”

不争的事实却是,冰川后退,因纽特人的日子不好过了。大自然本是因纽特人的生存“超市”,捕猎是他们千百年来的文化根基。现在,这个根基正遭受挑战。

越来越多北极熊因海冰减少而被迫寻找腐败的动物尸体。海冰曾是因纽特人的公路,是连接各个社区之间最经济快捷的通道。而今,它的改变超出了因纽特人丰富的传统知识,使他们不得不改变游猎线路。“一旦海冰彻底消失,家园就毁灭了!”因纽特原住民对王建男说。

污染,弥漫着“新淘金时代”下的北极。在挪威基律那的卢基矿业公司,王建男趴在旅馆阁楼里,连续三天观察500米远处的厂房中飘起的迷雾,终于拍到了烟源——粉尘!露天传送带传输矿渣过程中颠起的粉尘!他心中的美丽神话就此破灭——北欧环境无污染的神话。

 ·我是谁

从渔猎社会、游牧社会一步进入现代社会,千年跨度的文明转换中,北极原住民在被改变与被失去中究竟成了谁?摧毁还是拯救,现代文明在扮演谁?用镜头注视这一切的王建男,又是谁?

在北冰洋边的麦肯锡河三角洲,王建男成功找到加拿大目前唯一一支放牧驯鹿群,并拜访到它们的主人,一个从公务员变为孤家寡人的阿留申后裔。老人心怀将放牧驯鹿文明传承下去的使命,离开大都市,将余生寄托到最原始的游猎民族生活中去:驯鹿,广阔天地,没有噪音。

彷徨,笼罩着因纽特人的生活。

上个世纪中叶,加拿大、阿拉斯加、格陵兰都有过政府主导的因纽特聚居行动。由游猎民族聚居而成的偏远村落,几乎都有政府搭建的廉租房,几百人的小村子里,水电、市政与民政设施一应俱全。在传统与现代生活方式的冲撞下,因纽特人完全不知所措。加拿大剑桥湾的当地官员告诉王建男,那里有许多原住民可以胜任的工作,但很多人做了几天便不辞而别。因纽特人世代的生活传统,“朝九晚五”未免残酷。

如今,因纽特人还不得不到超市买肉,打猎早已不是他们的生存支撑。而超市里的西餐食品又紊乱了他们的健康。

四世同堂的“火柴盒”镇屋里的赤身幼童;领取政府救济金后既不找工作也不再打猎的壮汉;母语被“软禁”的老妪;“我们可以失去工作,但不能再失去酒精”的表白……一个个充满矛盾的因纽特镜头,令王建男深感无奈。“从前,我们的祖先用自己的方式独立地、自尊地生活。现在,我们被绑在了货币体系的枷锁上。”一个因纽特无业青年对王建男说。

尽管北极不同地区的“文明大跨越”形式、起始时间各不同,但有一点是共同的:千年跨度的文明转换中,原住民是被动的群体。王建男开始对现代文明重新审视:它究竟在人类变革中扮演了什么角色?是摧毁了自给自足的北极文明,还是拯救了濒临灭亡的北极文明?渔猎、游牧、农业、工业文明,谁与环境的关系更紧密、更和谐?“人类的不断转换,很多时候是被外力裹胁进来的。”王建男的思考是,时间向前移动,社会是否真的在进步?“如同信息爆炸的当今时代,智慧的人类却被没有生命的机器所控制。人类真的在进步吗?”

在苦苦解构复杂的北极生存命题同时,王建男飞快地行走与记录。他知道,那些曾驰骋在大自然中、与天搏斗的智慧民族,很快就要在不可抗力的“同化”中消失了。

 ·为什么是北极?为什么是王建男?

时光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。有的人被岁月销蚀得棱角全无,平庸乏味,而有的人却被打磨得更加锋芒,雄浑有力。王建男无疑是后一种类型的典型代表。磨砺着,思考着,行走,思考——王建男与北极,是相互选择的命定因缘。

回到哈尔滨,王建男要从3万张照片和100万字札记中梳理出三件事:出一本书,编一本摄影集,办一个摄影展。这也是他第一次将他的“真北极”观正式公开在中国人面前。

他自嘲7年16次确实有些“极端”。将北极与中国之间的沟通环节打通,这是王建男给自己的使命。而他想要的共鸣又如此简单:只要听到观众说“啊,原来这就是北极”即可。“也许要很久之后,人们才能明白我真正想要表达的声音。”

“另类”,几乎成了王建男一生的写照。为了活出一个真正的自我,他不断“折腾”,不断寻找生命的新答案。从踏上北极那一刻起,王建男义无返顾地放弃了都市安逸的生活,为自己的后半生选择一条更精彩、也充满荆棘的生命新答案。他要俯视地球。

一如既往的“折腾”,走出过令人叹服的“报人王建男”,也走出了如今特立独行的“北极行者”。“100年后,尽管这一切早已湮灭,希望会有人提起,曾有一个中国人来过,为那时、那地的那些北极人留下了什么。”极端的北极与“极端”的王建男——在这个充满跌宕、未完待续的北极故事里,王建男与北极之间的互相选择,也给出了彼此命定的因缘答案。

    摄影,写作,探秘,思考……7年,16次,8国,100个聚落……行者,记录者,观察者,思想者——62岁的王建男,目前是拥有北极照片最多、考察地域最广的中国摄影家与观察家。在他的摄影集《真北极,我那16回合》后记中,他这样写道:我要感恩北极,在那里,我不仅看到了世界上最洁净的土地,感受了世界上最淳朴的民风,进入了世界上最博大的课堂,同时也找回了自己最有“幸福感”的生态——用相机纪录真实。

    他经历了中国时代的变迁,将那些曾经的光荣与梦想抹去,果敢而决绝地将后半生交付遥远的北极。用中国人的胆识与豪气丈量北极,用中国式的思辩重新解构北极,也用他自始至终的使命与坚守:走向极点,眺望人类,反观中国。

    生命北极 王建男北极摄影考察(16回)作品展

    网上看展请点击:http://bbs.my399.com/rb0010.html